網卡(Network Interface Card)是OSI模型中數據鏈路層的設備。
網卡是LAN的接入設備,是單機與網絡間架設的橋梁。它主要完成如下功能:
1、讀入由其他網絡設備(路由器、交換機、集線器或其他NIC)傳輸過來的數據包,經過拆包,將其變成客戶機或服務器可以識別的數據,通過主板上的總線將數據傳輸到所需設備中((2PU、RAM或硬盤驅動器)。
2、將Pc設備(cPu、RAM或硬盤驅動器)發送的數據,打包后輸送至其他網絡設備中。
目前,市面上常見的網卡種類繁多。按所支持的帶寬分有10M網卡、100M網卡、IO/100M自適應網卡和1000M網卡。按總線類型分有PCI網卡、ISA網卡、EISA網卡及其他總線網卡。由于歷史原因,以太網的傳輸介質并不統一,使網卡的網絡接口有些復雜,按傳統介質分,以太網可分為粗纜網(AuI接口)、細纜網(BNC接口)及雙絞線網(RJ45接口),網卡相應地分為RJ45口、IPC口(RJ45+BNC)、TPO口(RJ45)、COMBO(RJ45+AUI+BNC)和TP口(BNC+AUI)。其中TP口現在已經很少見到。
我們在采購網卡之前應搞清楚自己的網絡需要什么接口,以免買回來無法使用。一般來講,10M網卡大多為ISA總線,100M網卡中全部是PcI總線l服務器端的網卡可能有EISA總線或其他總線。眾所周知,ISA為16位總線,PcI為32位總線,PCI卡自然比ISA總線多、速度快。
由于老式的網卡上用的都是分離元件,性能不穩定且設置復雜,兼容性差。主要是采用逐幀處理技術,這種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系統的性能。之后針對這些缺點,后來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,如提高了集成度,網卡的穩定性有所增強,采用了標準軟件接口,傳送方面采用了多幀處理技術,即多幀緩沖技術。發送數據時,網卡在發送前一幀的同時可以接收cPu發來的下一幀數據,同樣,網卡在接收端口傳來數據的同時,即可向內存發送上一幀數據,但必須是整幀整幀地發送或接收數據,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并行處理。
最新網卡采用ASI(:和最先進的元件,大大提高了性能和集成度。另外成本也降低了許多。用網卡驅動軟件優化傳輸操作時序,使管道任務的重疊達到最大,延時達到最小。從而得到真正并行機制,使性能平均提高了40%。在并行機制中,傳送和接收是可疊加的流水過程,不再是從前的逐幀處理。在發送數據時,不等整幀裝入網卡緩沖區即可開始向網絡發送數據。在接收時,不等整幀進入網上緩沖區即可開始向系統內存發送數據。
并行處理技術對處理精度和定時要求非常準確,當數據幀還未完全發送完畢時,網卡緩沖區變空就稱為下溢,網卡緩沖區里數據已滿時,網絡接口處又來數據或未傳完便稱為上溢。在接收端采用動態調整機制,其目的是將數據移入系統內存避免上溢。在接收數據期間,并行機制使用預測中斷,即在網卡已確定了幀地址時,CP[J就開始處理中斷,同時,已收到足夠長的字節能來預測來幀的數據量。在CPU處理完第一個預測中斷時,cPu就開始將數據從網卡緩沖區送到主存,網卡在接收第一數據幀的末字節時,CPU已準備將數據移向內存。
常用光纜快速導航: 4芯光纜價格 、6芯光纜價格 、8芯光纜價格 、12芯光纜價格 、18芯光纜價格 、24芯光纜價格 、32芯光纜價格 、36芯光纜價格 、48芯光纜價格 、72芯光纜價格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