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光纖通信發展史,光纖通信的發展極其迅速,至1991年底,全球已敷設光纜563萬千米,到1995年已超過1100萬千米。
以下是中國光纖通信(導讀:什么是光纖通信)發展史:
光纖通信在單位時間內能傳輸的信息量大。一對單模光纖可同時開通35000個電話,而且它還在飛速發展。光纖通信的建設費用正隨著使用數量的增大而降低,同時它具有體積小,重量輕,使用金屬少,抗電磁干擾、抗輻射性強,保密性好,頻帶寬,抗干擾性好,防竊聽、價格便宜等優點。
1973年,世界光纖通信尚未實用。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(當時是武漢郵電學院)就開始研究光纖通信。由于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采用了石英光纖、半導體激光器和編碼制式通信機正確的技術路線,使我國在發展光纖通信技術上少走了不少彎路,從而使我國光纖通信在高新技術中與發達國家有較小的差距。
我國研究開發光纖通信正處于十年動亂時期,處于封閉狀態。國外技術基本無法借鑒,純屬自己摸索,一切都要自己搞,包括光纖、光電子器件和光纖通信系統。就研制光纖(導讀:什么是光纖)來說,原料提純、熔煉車床、拉絲機,還包括光纖的測試儀表和接續工具也全都要自己開發,困難極大。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,考慮到保證光纖通信最終能為經濟建設所用,開展了全面研究,除研制光纖外,還開展光電子器件和光纖通信系統的研制,使我國至今具有了完整的光纖通信產業。
1978年改革開放后,光纖通信的研發工作大大加快。上海、北京、武漢和桂林都研制出光纖通信試驗系統。1982年郵電部重點科研工程“八二工程”在武漢開通。該工程被稱為實用化工程,要求一切是商用產品而不是試驗品,要符合國際CCITT標準,要由設計院設計、工人施工,而不是科技人員施工。從此中國的光纖通信進入實用階段。
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,數字光纖通信的速率已達到144Mb/s,可傳送1980路電話,超過同軸電纜載波。于是,光纖通信作為主流被大量采用,在傳輸干線上全面取代電纜。經過國家“六五”、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和“九五”計劃,中國已建成“八縱八橫”干線網,連通全國各省區市,F在,中國已敷設光纜總長約250萬公里。光纖通信已成為中國通信的主要手段。在國家科技部、計委、經委的安排下,1999年中國生產的8×2.5Gb/sWDM系統首次在青島至大連開通,隨之沈陽至大連的32×2.5Gb/sWDM光纖通信系統開通。
2005年3.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纖通信系統在上海至杭州開通,是至今世界容量最大的實用線路。
中國已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光纖通信產業。中國生產的光纖光纜、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和光纖通信系統能供國內建設,并有少量出口。
有人認為,我國光纖通信主要干線已經建成,光纖通信容量達到Tbps,幾乎用不完,再則2000年的IT泡沫,使光纖的價格低到每公里100元,幾乎無利可圖。因此不要發展光纖通信技術了。
但光纖本身制造屬性決定,光纖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:新光纖研制,光子晶體。
實際上,特別是中國,省內農村有許多空白需要建設;3G移動通信網的建設也需要光纖網來支持;隨著寬帶業務的發展、網絡需要擴容等,光纖通信仍有巨大的市場,F在每年光纖通信設備和光纜的銷售量是上升的。
常用光纜快速導航: 4芯光纜價格 、6芯光纜價格 、8芯光纜價格 、12芯光纜價格 、18芯光纜價格 、24芯光纜價格 、32芯光纜價格 、36芯光纜價格 、48芯光纜價格 、72芯光纜價格
